研究表明,我国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占用了70%的医疗卫生费用。如果忽视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对现在健康的80%人群的损害,现有的社会医疗系统必将不堪重负。
1、中国企业员工的整体健康状态
据中国卫生部统计,中国企业员工中有70%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更为严重。根据中国健康管理中心网对员工对自身健康状况满意度调查显示,很满意的仅占到13.2%,说明员工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并不高。
2、中国企业家的健康状况
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管理者的“健康”就是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发挥才干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国企业管理者们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2004年4月,《中国企业家》杂志对国内企业家进行的《企业家工作、健康与快乐状况调查》的调查结果表明:患“肠胃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占30.77%、“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的占23.08%、“吸烟和饮酒过量”的占21.15%。同时,有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28.3%的企业家“记忆力下降”、26.4%的企业家“失眠”。企业管理者的情绪健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据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超过11个小时的企业管理者有87.4%,他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与工作压力大相关的生理与心理症状在不少企业管理者的身上出现,有关症状的比重依次是:“烦躁易怒”、“疲惫不堪”、“心情沮丧”、“疑虑重重”、“挫折感强”和“悲观失望”。
在这样的状况下,企业健康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综合评估、有效干预、连续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员工健康的身体需要持续的健康管理,需要从社会、生理、心理等各个角度来系统地关注和维护员工的健康状态,需要结合医疗资源、健康服务和信息技术来实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职业健康类: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开展各种与职业健康相关的工作和服务,如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风险评估、职业危害告知等,企业内相关部门也会开展定期审核。
健康教育类:如有关戒烟、减重、营养、常见病防治、安全生产、急救等进行的讲座、定期宣传等活动。
医疗类:这包括伤残管理、旅行医疗、慢病管理,以及紧急就医、大病重病的就医等。
心理健康类:提供专业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以及疏压指导,建设心理咨询室等。
总结国内外企业的大量实践经验,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大有可为。通过在企业中建立健康小站、实行员工健康管理计划,将健康管理落实到员工身上,既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又能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标。